婺剧,俗称“金华戏”,作为我国诸多地方戏种之一,近年来频频在央视、互联网新闻门户、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亮相,2016年又登台春晚,成为金华是一张金名片。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”。在婺剧不断发扬光大的背后,活跃着一群老干部,他们热心文化传播,积极做好传帮带,为金华地方戏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。他们就是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(浙江婺剧团)“老艺人之家”。
2008年6月,婺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为更好地推广婺剧艺术,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,2012年,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(浙江婺剧团)以院第三支部党员为主体创办了“老艺人之家”,成员有吴光煜、朱云香等婺剧名宿。
和京剧、越剧等其他我国传统戏剧类型一样,婺剧艺术的传承都系于名角。一代代戏剧艺术家口传身授、薪火相传,才有民族戏剧艺术的复兴繁荣。也是在2012年,在老艺人们的奔走呼吁下,金华市政府开展婺剧进校园活动,在全市创建43所“婺剧特色学校”。吴光煜、朱云香等退休的老艺人走进大、中、小学校,给学生们上婺剧表演课,培养了一大批婺剧爱好者和婺剧小观众,掀起了一股浓厚的婺剧学习热潮。由于小演员们表现亮眼,引起了央视的注意,随后应邀参加录制了央视11频道《让婺剧走进快乐戏园》系列节目,引起了巨大反响。
艺术的生命在于传承。“老艺人之家”的成员们虽然年事已高,但他们退休不褪色,坚持培养婺剧新人,为婺剧艺术发展倾注心血。退休干部朱云香是“老艺人之家”的主要负责人,她除了在团里指导学生,还坚持每周一、三、五到浙婺艺校义务上课,不计报酬,成了学生们心中可亲可敬的“老佛爷”。退休干部胡克英也是团里的活跃分子,坚持每个礼拜在婺州公园教唱婺剧,与婺剧爱好者们一起组织婺剧活动,互相交流互相促进。他还受聘于金华老年大学,任婺剧教师、二胡音乐教师,在青春路服务中心讲课,为社区群众上课,经常参加婺剧演出活动。
如今,老艺人们普遍年纪不小、多有行动不便,但老一辈艺人的责任感仍促动着他们孜孜不倦,在舞台上、教室里言传身教。他们的学生,既有幼儿园里的5岁娃娃,也有老年大学里的80高龄老头,真可谓桃李满天。朱云香说,“只要学生肯学,我都乐意倾囊相授”。她表示,老一辈艺术家几十年积累下来的舞台经验、艺术心得,生不带来、死不带去,不教给下一代就太可惜了。
退休干部吴光煜以演《僧尼会》中的小和尚成名。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都曾先后观看过他的精彩演出,周恩来总理称他“把小和尚演活了”。2011年吴光煜因肺癌开刀住院,出院康复没多久,他又登上舞台继续演出。他说:“只要我还能从床上站起来就要继续演下去。”2015年,金华市委老干部局和市文化局检查老干部工作,倾听老干部们的意见和建议,吴光煜对老干部待遇、服务满口称赞,对他来说,念兹在兹的还是婺剧,提出要为婺剧表演艺术建立视频档案库,以防老一辈婺剧表演艺术家的诸多“绝活”失传。他经常教导学生,“要想演好戏,首先要做好人。在舞台上要认认真真演戏,在舞台下要老老实实做人。”老一辈艺术家传承的不仅是表演的艺术,更重要的艺术中内含的人文精神。
“老艺人之家”的成员们,时刻关心着剧团的发展,关注着婺剧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。他们每年组织座谈会,给剧团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。每当剧团推出新戏,他们必定到场观看,如有不足之处,都会提出自己的看法,鼓励演职员,改进不足,以便将剧目更好地展现给观众。2016年春晚,剧团陈美兰创作团队核心成员、婺剧表演艺术家朱元昊和青年演员陈丽俐在戏曲连唱《戏游花果山》的6个剧种中将压轴出场,表演婺剧《姐妹易嫁》选段《树上喜鹊叫喳喳》,同京剧、豫剧、黄梅戏等剧种的多位戏曲名家同台献艺,这让“老艺人之家”的团员们倍感兴奋。
国家之兴,匹夫之责。老艺人们不仅为单位奉献自身,对于社会他们也义不容辞。2015年,全市上下积极投身于“五水共治”的活动中,“老艺人之家”的成员们便主动捐款,为我市推进“五水共治”尽绵薄之力。“老艺人之家”还发挥特长,积极参与“文化下乡”、“走亲连心”等公益演出活动。朱云香自编、自导、自演了《邪教全能神》、《拆猪栏》、《手心手背都是肉》等紧扣政府中心工作的系列小品节目,带领剧团退休干部开展送戏下乡活动,走进各个社区、农村,全年演出不下百场。今年3月,“老艺人之家”受邀参加由金华市文化馆举办的“庆元宵系列演出”惠民活动,在群星剧场,为广大市民表演婺剧《姐妹易嫁》。为了此次演出,“老艺人之家”的成员们早早地就进行了排练,从词曲唱腔到身段排演,为演出做足了准备。演出当日,现场掌声不断,老艺人们的精湛演出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。
国力盛,文运昌。老艺人们年轻时饱尝雨雪风霜,那时在草根剧团,走山路、打地铺,不过是糊口的一门行当。而今,党和政府为艺术家们创造了良好条件。2013年,金华市在城市核心黄金地段,金华江、义乌江、武义江三江交汇处的燕尾洲公园建成中国婺剧院,并交付给浙江婺剧研究院管理使用,老艺人们从此有了更好的舞台。
|